在智慧教学场景中,教师常需通过互动工具提升课堂参与度。《云班课》作为数字化教学平台,其随机选人功能凭借公平性与趣味性,成为教师组织课堂问答的热门选择。该功能通过算法随机抽取学生参与互动,既避免主观偏好,又以游戏化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。以下从操作路径、功能特性及教学应用三个维度展开技术解析。
一、移动端操作路径解析
教师启动《云班课》APP后,需按"课程入口-活动模块-课堂表现"路径进入功能区。在课堂表现界面中,点击"随机选人"选项即可激活核心功能。系统界面设计遵循极简原则,主界面仅保留"摇一摇选人"与"手动选人"两个核心按钮,避免操作干扰。
当教师选择"摇一摇选人"后,需握紧设备进行物理晃动。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立即启动数据采集,通过三维空间位移算法判断动作有效性。系统每0.5秒检测一次设备状态,当连续三次检测到有效晃动轨迹时,即触发随机算法。该算法基于课程成员列表生成随机索引,通过哈希加密确保每次抽取的不可预测性。
选人结果呈现采用卡片式布局,被抽中学生信息以动态弹窗形式显示。弹窗包含学生头像、姓名、学号及历史参与次数四项数据,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背景。界面右上角设置"移除"按钮,允许教师在误选时进行二次调整,但移除后无法补充名额,需重新发起选人流程。
二、功能特性深度解析
1. 随机算法机制
系统采用改进型Fisher-Yates洗牌算法,对班级成员列表进行无偏洗牌。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(n),在50人班级中响应时间不超过0.3秒。为防止重复抽取,系统维护动态索引表,已选学生自动进入排除池,确保每次抽取的唯一性。
2. 多维度评分体系
选人完成后,教师可通过三种方式评分:
逐一评分:点击学生头像弹出评分框,支持-10至10分区间输入,允许负分反馈
统一评分:针对多人回答情况,可批量赋予相同分值
语音评分:长按话筒按钮后,系统通过ASR技术将语音指令转化为评分数据
3. 历史记录追溯
所有选人记录自动归档至"课堂表现-历史"模块,按"年月日时分+活动类型"格式命名。记录包含学生应答内容、评分详情及教师评语,支持按学号、日期、分数区间进行筛选查询。
三、教学场景应用策略
1. 基础学科提问
在高等数学等理论课程中,教师可通过随机选人验证概念理解。例如讲解定积分应用时,抽取学生现场推导旋转体体积公式。系统记录显示,采用随机选人后,学生课前预习率提升37%,公式推导正确率提高22%。
2. 语言实践训练
外语教学场景中,教师可设置"情景对话"主题进行选人。系统支持多轮次抽取,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均等表达机会。某高校英语课堂实践数据显示,连续使用8周后,学生口语输出量增加41%,语法错误率下降19%。
3. 形成性评价实施
将随机选人纳入过程性考核体系,设置"课堂参与度"权重占比15%。系统自动统计学生被抽中次数、平均得分及进步幅度,生成可视化成长曲线。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表明,该机制使班级平均分提升8.3分,不及格率降低14%。
四、技术优化方向
当前版本存在两项待改进点:
1. 设备兼容性:部分安卓机型在摇一摇检测时存在0.8秒延迟,需优化传感器采样频率
2. 功能扩展性:暂不支持按小组随机抽取,需增加"组内随机"与"组间随机"两种模式
最新内测版已实现PC端随机选人功能,教师可通过网页端"课堂工具-互动管理"路径操作。该版本采用WebSocket协议实现实时数据同步,在200人班级中选人响应时间压缩至1.2秒内。
五、实践案例分析
某高校《电路分析》课程应用显示:
实施前:固定提问模式导致后排学生参与率不足30%
实施后:随机选人使整体参与度达89%,课堂注意力集中度提升42%
意外收获:系统记录发现7名内向生在随机抽选中表现优异,后续获得更多展示机会
教师反馈表明,该功能特别适用于30-50人规模班级。当班级人数超过80人时,建议结合"分组随机"模式使用,即先将学生分为8-10组,再在组内进行二次随机抽取。
《云班课》随机选人功能通过技术手段重构课堂互动范式,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教学公平转化为可操作的算法规则。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,未来版本有望实现情绪识别辅助选人、知识点关联自动提问等高级功能,持续推动智慧教学向精准化、个性化方向发展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