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中元节,一款自称以吴越丧葬民俗为题材的国产恐怖游戏《女吊》放出了首支PV,选择在这个“鬼节”发布,可以说是“阴间游戏整阴间活”——非常合理。不过,看似平平无奇的PV,其实暗藏了不少让非吴语区玩家摸不着头脑的“阴间细节”。
PV一上来就用了地道的吴语配音,瞬间让包邮区的玩家DNA动了。要知道,江浙沪一带虽然经济发达,但在文化输出上一直比较低调。上一回引发这么大区域共鸣的,可能还是电视剧《繁花》——它不仅带火了沪语,还实实在在拉动了一波上海旅游热潮。
《女吊》这个标题,其实出自鲁迅先生同名杂文。鲁迅是绍兴人,而绍兴正是古越国的都城。所谓“吴越丧葬民俗”,指的就是如今江苏南部、上海、浙江北部和东部一带的传统殡葬文化,底蕴非常深厚。
如果要追溯浙江丧葬文化的源头,甚至可以回到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。在良渚遗址的一些高台土冢,比如瑶山、汇观山祭坛附近,考古学家发现了不少乱葬坑和祭祀坑,里面有身首分离或肢体残缺的人骨,没有随葬品——这些被认为是“人祭”的痕迹,也是后来商周时期人殉制度的雏形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在反山王陵这类最高等级的良渚墓地中,反而没有明确的人殉证据。所以当时到底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“殉葬”,学界还在讨论。
说回游戏PV——里面有一个令人背后发凉的画面:一个身体被折叠塞入陶缸中的小孩,周围摆满罐状器皿。
【图1:PV中出现的瓮棺与魂瓶】
这口“缸”其实叫做瓮棺,是一种用来埋葬婴儿或小孩的陶制葬具。古人相信“灵魂不灭”,幼儿灵魂脆弱,需特别保护。陶瓮造型模仿子宫或蛋壳,将死去的孩子放入其中,象征“重返大地之母的子宫”,期待其如种子般重生。
【图2:考古出土的瓮棺】
如果说瓮棺还算不上江浙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葬俗(它在仰韶等文化中也常见),那魂瓶可就是实实在在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的文化符号了。
魂瓶,也叫“魂魄瓶”,是三国两晋时期流行的随葬明器。它通常是一个大罐子,最大特色是在罐肩、罐腹和顶部用堆塑、贴塑做出极其复杂拥挤的场景——人物、鸟兽、楼阁、亭台,层层叠叠,看起来非常奇幻,甚至有点超现实。
【图3:镇江博物馆藏魂瓶】
魂瓶一般设有瓶口,有时还带盖,盖上常有鸟形钮——这个口被认为是灵魂进出的通道。顶部那些密密麻麻的建筑,则象征着灵魂从地底走向天堂的“天门”或阶梯。
和传统恐怖游戏中常见的纸扎人、蜡烛、绣花鞋这些元素不同,《女吊》明显是想借助这些鲜为人知的民俗器物,构建一个更原始、更陌生的恐怖世界观。它不是靠Jump Scare,而是靠文化认知上的“陌生感”让人发毛。
说不定,这种深耕地域文化、挖掘小众民俗的做法,会在未来成为中式恐怖游戏的新方向——毕竟,当大家对传统恐怖元素开始免疫的时候,真正让人害怕的,可能就是那些“看不懂却又真实存在”的东西。